在《水浒传》的前半部分股市配资技巧,梁山英雄聚集之前,有一位让宋江极为敬重的人物,他豪爽、正义、讲义气,遗憾的是他并未活到最后。这位英雄就是晁盖。
晁盖原本住在郓城县东溪村,有一天,他听说西溪村附近有鬼怪出没的传闻,村民为此在溪边建了一座青石宝塔,希望能将鬼魂驱赶到东溪村。对此不正义的做法,晁盖感到十分不满,决定亲自出手解决这一问题。他用双手托起宝塔,将其移至东溪村,成功让西溪村恢复安宁。这一举动也为他赢得了“托塔天王”的称号。
晁盖虽然性格豪爽、善于交朋友,但他在梁山众英雄中也算得上独树一帜,否则他不可能成为梁山的第一任寨主。然而,他的命运却因一次冒失的出征而悲剧性地终结,让人不禁感到遗憾。如果当时他在征讨曾头市时能够带上聪明能干的公孙胜,或许结局会大不相同。
展开剩余84%在一次胜利后,宋江带领一队人马经过芒砀山时,顺势收编了樊瑞、项充和李衮等三位英雄。这三人心甘情愿地加入了梁山,随宋江回山。就在他们即将回到梁山时,突然遇到了一位名叫段景住的人。他心生敬意,想要加入梁山,便偷走了传说中的“照夜玉狮子马”,却在途经曾头市时,被曾家五虎抢夺,并且遭到侮辱。
宋江接待了段景住,并让神行太保戴宗前往曾头市打探消息。戴宗很快带回消息,原来曾家五兄弟已经在曾头市集结了五千兵马,准备与梁山一战,并且编造童谣侮辱梁山的领导人。晁盖听后怒火中烧,决定亲自带领五千大军攻打曾头市。
就在出征之际,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:狂风吹断了军旗,所有人都感到不安。吴用劝告晁盖暂时不要出兵,以免引来不祥。然而,晁盖却未理会,执意带着部队前进。
在与曾家军的交战中,曾涂大声叫嚣,要活捉晁盖送到东京领赏。晁盖愤怒之下,独自冲向曾涂。虽然他的部下忙于保护他,但战局并未如预期。几天后,曾家军仍然未主动出击,直到第四天,突然有一名和尚表示愿意为晁盖引路。晁盖信以为真,林冲却对此有所怀疑,劝他不要轻易相信。晁盖不听,带领十位头领继续前行。
果不其然,晁盖中了圈套。没有防备的他中了毒箭,重伤垂死。林冲急忙带兵回山,但为时已晚,晁盖不治身亡。临终时,他将自己的遗愿托付给宋江,希望如果有人能为他报仇,就能继承梁山之主的位置。
从这场战役可以看出,晁盖的决定充满冲动和急躁,虽然他拥有强大的武力,但缺乏足够的谋略和智慧。这次战斗的失败,暴露了他在决策上的不足。若当时带上公孙胜等有谋略的人,或许局面会大不相同,晁盖的命运也许能够被改变。
公孙胜,号“入云龙”,是一个法力高强的道士。早年拜罗真人为师,精通道术,常年云游四方。虽然他在《水浒传》中的登场次数不多,但每一次出现都显得神秘且充满智慧。他曾在梁山的“七星聚义”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协助晁盖与吴用等人成功劫取了生辰纲。
在梁山的历史中,公孙胜与宋江关系复杂。虽然他早期参与了梁山的筹建,但对于宋江的领导风格和为人,他始终心存疑虑。尤其是在宋江后来成为梁山之主时,公孙胜选择了离开,声称要回乡侍奉母亲,尽孝心。他的退出,表面上是出于个人情感,实际上也是对宋江的管理方式不满的体现。
在梁山的历史上,公孙胜是一个重情重义、深具法力的角色。他不仅擅长道术,而且在关键时刻,常常能够运用自己的法力解决问题。比如,在攻打高唐州时,他成功击败了敌方妖法,拯救了梁山的大军。
有一些人认为,晁盖当时未能带上公孙胜去攻打曾头市,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应付。然而,这个决定无疑是一个失误。若晁盖当时带上了公孙胜,或许他就能避免那次致命的毒箭。
晁盖的死,虽然令人惋惜,但却也为宋江上位铺平了道路。宋江的招安政策,虽然争议不断,但从某种程度上,也帮助梁山的英雄们洗刷了不光彩的过去,获得了正当身份。晁盖的死,为梁山的领导权交接提供了契机,也让宋江最终成为了梁山之主。
从整体来看,晁盖和宋江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性格上,还有在领导风格、用人之道上。晁盖虽然勇猛,但缺乏足够的谋略,而宋江则擅长结交人心,知人善用。最终,梁山的壮大与宋江的智慧分不开,而晁盖的死虽然悲壮,但也为梁山的未来打下了基础。
晁盖的悲剧命运,或许正是《水浒传》中的一大亮点,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转折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